《拾光人生》 人生就是來學親情

《拾光人生》(Kodachrome)改編紐約時報熱門文章,膠捲時代傳奇柯達底片始祖Kodachrome面對數位浪潮之際,有一群人試圖留住這柯達底片光陰!

正值中年的麥特(傑森蘇戴西斯 飾)投身音樂產業,事業並不順利。麥特的父親班(艾德哈里斯 飾)則是一名善用底片的知名攝影師,在他確診罹患重病之後,想前往堪薩斯趕在世上僅存的柯達沖印坊關店前,沖印出自己手上的幾卷剩餘過去沒沖的底片。

故事講的是一個行將癌末死亡的攝影師,在他臨死之前希望能將他最後幾卷還沒沖的膠卷送到美國最後一家沖印店去沖洗,但在千公里之外,他希望跟他的兒子一起去沖印,沖印這幾個膠卷,但是他的兒子非常不喜歡父親,已經多年沒有跟父親往來,但照顧父親的看護助理柔伊(伊莉莎白歐森 飾)就促成了兒子跟父親去沖印的這個旅程。這算是公路電影吧。

《拾光人生》要說的故事不算新鮮,要闡述的道理或許我們都懂,電影裡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故事元素,一個就是膠卷的價值以及攝影師的角色,另外一個談的就是音樂對於人生命中的影響,這也是在拍攝過程中比較困難的一些素材,從劇本中可以看到編劇對這兩個素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就是編劇做某種程度相當的了解才能夠把它合理化在故事的劇情中。

這部電影的演員表現得非常的有個性,這也是這部電影能夠讓人感動的地方,這部電影也可以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是好萊塢劇本的範本,就是男主角是一個音樂的經紀人,有他自己本身的工作困境,因為一個誘因逼迫他讓他跟他父親走上去千里之外的膠卷沖洗店,這就是「英雄旅程」過程中間從召喚到面對苦難到解決問題,到最後完成的完整過程,如果來看「英雄的旅程」的這部書,可以用這部電影來比對全部的講法。

所有編劇都談四個處理結局:一個就是「事情解決、人會改變」,「事未解決、人改變」,「事解決、人未改變」,「事情未解決、人未改變」,這部電影是屬於「事未解決、人改變」,事情沒解決,但是人改變初衷,而且經過反省之後能夠找到救贖,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裡。過程中每一個角色都把他內心的秘密揭露,並且處理,這也是在編劇過程中必須形塑一個完整角色人的必要的研究過程。

這部電影應該是一個比較心理分析的一個人的改變,同時也代表近年來許多「回憶電影」在過去生活時候的年代的陳述,用當代的音樂來講角色的過去的經驗,這如同台灣與中國類似的「回憶電影」,一個年輕時代的經歷,有非常相似的處理,唯一不同的是,他用了許多美國當代的一些音樂做說明,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化性的地域性的電影,別的國家的觀眾不見得會喜歡。

驚訝的是《鋼鐵擂台》《異星入境》製片團隊動人打造這部電影,以最美好的親情時光及著看似熟悉的情節發展,導演馬克拉索相當節制不煽情的,用時而戲謔時而感傷的口吻,既從容又包容的講述了這個故事。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和對話,呈現彼此價值的不同,也釐清父子數十年來矛盾的糾結,這種親情電影透過電影中最常設計的「絕症」,去提醒劇中人放下的必要,和珍惜當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