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講座 & 課程

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聶隱娘之「躡癮郎」

這部電影導演真正詮釋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概念,不得不給予他刮木相看。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一些法國導演團體給予它們自己的電影風格的稱呼,當時主要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與古典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而自創一格的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電影是當時影評人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稱呼,它的特色在於導演不只主導電影,更成為電影的作者和創作人,處理風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換場景鏡頭等創新剪接手法,或是像「跳接」,在整體敘事上製造突兀不連貫效果法國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路易·馬盧(Louis Malle)、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洛與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等人。

電影聶隱娘真正達到了法國新浪潮的要求,無怪乎在法國失傳的新浪潮電影在台灣出現後,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也在主競賽單元的作品中獲得最佳導演獎。

鎳海報

這部電影故事,按照新浪潮的遊戲規則,真是看不懂,說是改編自唐代作家裴鉶的傳奇小說《聶隱娘》,但是不知原作是否也是如此抽象難懂。耗資新臺幣4億5千萬元的製作,長90分鐘,換算每分鐘製作費500萬台幣,讓很多台灣導演羨慕的流口水,因此它的畫面品質能夠如此安排。

鎳一

大家都對這部電影有非常濃烈的好奇心,因此放映首日台北票房為新台幣250萬元,全台連鎖影城總票房新台幣600萬元,而首周末全台票房近新台幣2000萬元,開出紅盤,登上同檔期新片冠軍,在8月27日中國上映,票房也開出近新台幣2億1000萬元佳績,實在不錯,大陸觀眾和台灣觀眾一樣有水準,按照電影發行後的總收入必須是製作費的2.5倍才能賺錢,這部電影顯然還有後市可期。

鎳鎳

談談電影的製作與設計

電影中文言文與白話文參雜,可謂中西合併,讓人敬而生畏。 電影故事談唐代人物,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藩鎮割據,卻是現在人物角色動作,可謂古今同樂。 服裝講究,人物造型特殊又具現代之風,面具更有法國服裝秀的設計典範,真是電影裝設一絕。

鎳面具

電影背景聲音蟲叫鳥鳴之大聲擾人,可謂同步錄音處理之獨創。 對話中不時出現阿父、阿母、阿兄、阿窈等語,讓人時空錯亂,以為到了九份。 人物說話有時文言語體,但是有時對話者卻有以日常白話習慣回答,真是創新獨特之時空平行宇宙。 電影35分鐘前是文言文劇情,之後語體混雜,最後變成白話文,真是創新手法。 男女兩人帳中對話,不時失焦,有輕紗亂飄,亂人視線,觀眾辛苦,也是一絕。

IMG_5537   IMG_5535

場景季節不分,背景植被時而台灣亞熱帶樹木,時而中國南方環境,又發展在中國北方主戲,人物的交通空間算是超時空距離。

鎳逆

法國之名影評人巴讚稱,美麗的畫面如果和劇情無關,是沒有意義的作為。為了取景之美,不講劇情合理性,有點荒謬劇的效果,也符合新浪潮的述求。

鎳

影像變化想擺脫中國文化的束縛,卻形成不倫不類的文化素質,正如同導演本人於文化部舉辦慶功記者會上公開所說,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文創」這個詞,他強調「文化就在日常生活中」,同時認為台灣早有很好的文化,而「台灣味」就是文化。他激動地表示,「根本沒有『文創產業』這個詞,這是錯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不需要特別創造一個「文創」這個詞,「那是騙人的!」這番談話真是神奇。

男主角不會演,面無表情,動作生硬。

攝影場景是唯美論,拍的奇美,卻無法幫助劇情陳述。

美術設計中規中矩,卻毫無意義。

電影中過多的剪接淡入淡出,也是特色。

追殺戲中背景有蘆葦,不知演員到了何處?台灣?

所謂的禪道?不知是否為蟬到?

坎城影展定位這部電影不知標準為何?純是新浪潮的膜拜?

此電影可謂

時節無章  美的無趣  動的無聊  殺的無理  打的無勁  演的無情  猜的辛苦  話語無定  拍的無知  舞的神奇  族情無序  視線不清  人物無格  服飾創新  季節不分

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給導演不知是國民外交之功?還是票房賣座之功?還是因為法國人喜歡的關係?這電影和台灣有什麼關係,是表現台灣導演的實力?還是台灣文化電影中內容完全和台灣人的現在無關!神奇!

看成

真相急先鋒

真相永遠是看不清楚的,許多事情是越解釋越模糊,最後失焦,但是,這是一種媒體策略
甚麼是新聞的真實性?牽涉到新聞倫理;另外,則是新聞工作者的人格特質?劇中人物的角色性格

真相2

 

【真相急先鋒】給新聞媒體人上的一課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2004年轟動美國的新聞案件,劇中角色是當時當紅夜間新聞節目【60分鐘】的王牌製作人瑪莉梅普斯(Mary Mapes),在2005年所出版的自傳:《Truth and Duty: The Press, the President, and the Privilege of Power》中的事件,講述與前CBS電視台主播丹拉瑟當年報導『小布希總統於越戰時逃兵役』新聞所引發的媒體風暴,電影中的瑪莉梅普斯與CBS當家資深主播丹拉瑟兩人合作無間追擊一則新聞的過程。
故事是2004年9月,瑪莉梅普斯意外接獲一件關於總統的醜聞密報,進而想盡各種辦法調查證,在證人及專家的協助下希望挖出真相,終於在短短幾天內的9月8日在【60分鐘】中獨家播出這項頭條新聞,當時正值總統大選期間,如此爭議性的新聞立即遭到各方圍剿,網路與同業都來質疑,各方都想盡辦法抨擊新聞報導裡文件證據的真實性,一方面指控瑪莉梅普斯及丹拉瑟欺騙、偽造、播報假新聞,整個事件內容隨著焦點轉移漸漸被扭曲轉移,電影中後段就一直繞著「消息來源」、「th上標」、「軍方上層是否認同此備忘錄」打轉,甚至是製作人的團隊每個人的「政治色彩」、「公司職場是否有強迫霸凌等現象」都出現,所有當初「不想」或「不知」的人都被捲入其中,電影劇情就圍繞著製作人如何解決問題。
故事中有三個問題,第一是小布希如何進入德州航空隊?是關說嗎?第二是中間有一年時間不再隊上,而在別的單位,中間怎麼回事?是逃避越戰徵調嗎?第三是他怎麼能避免評鑑?是有人護航嗎?但是劇情一直圍著是否是個可靠「消息來源」?據證文件上「th上標」是怎麼會出現?「軍方上層是否認同此備忘錄」的文件是否同意?三者打轉。

真相1

上面的故事過程有點像是台灣選舉經常發生的事情,一點也不特別,檢舉一方如何加強證據說服性,而被指責一方則到處找檢舉方的證據漏洞,雙方就在罪犯與聖人間拉扯,這裡面點出一個問題,選舉人是否應該都是完全無缺點的過去?有缺點的人似乎不能出來選舉,我們常用有偏見的眼光去看我們不喜歡的人,這種偏見人人都有而不自知,這種意識型態非常清楚出現在每個人過去生活的養成中,但是專業新聞從業者應該不能具有這種偏見,但是我們新聞界常常用用這種偏見來製造新聞,這是新聞倫理的重要議題。
什麼是正義、真相與知的權利?常常被新聞媒體人掛在口上,但是電影中最後一場戲非常有趣,當製作人瑪莉梅普斯面對調查團的詢問時,律師認為應該可以過關,因為瑪莉梅普斯講了一個非常讓人信服的過程,這麼複雜的製造一個小的偽造文件是可能嗎?必須了解非常多的人、是、物及背景,可以體會有點像是寫博士論文,所以調查員都被說服了,可見這文件應該是真的,無庸置疑。
但是,瑪莉梅普斯居然反問調查團,個人是否是自由主義人士的話題,講了一推氣話,結果當面被調查團反將一軍,「任何事情都是政治」,這句話一出,突然讓瑪莉梅普斯當場顯出她的幼稚與不成熟,做為一個新聞媒體專業人,最基本的就是應該知道,社會上的每件事都是政治所產生的組織與制度,就是政治是根本,這點讓瑪莉梅普斯被所有專業人看穿其不專業,連我也覺得她太不專業。
其次,談到正義,資深媒體從業人反問瑪莉梅普斯,難道小布希不可能用他能力去爭取到進入航空隊嗎?這點當場也讓她啞口無言,的確,用意識型胎與偏執去尋找正義是自欺欺人,這點台灣新聞專業常用的擋箭牌,其實,社會本無真正的公平與正義,一切憑良心,如果虧心就不能做,但是良心往往被遮住,我問學生,希特勒殺幾百萬猶太人,難道能安穩睡覺嗎?這是個有趣問題,要問希特勒良心何在?但是不可問,因人已死了,問問現在的社會有人教良心嗎?沒有,功利社會,良心消失了,頂新才會無罪,一切看像似真實的證據判斷,但是新聞從業者應以為戒。
電影中有一場是瑪莉梅普斯的父親爆料女兒的性格,瑪莉梅普斯回應父親請求停止爆料,父親也答應,這場戲顯示這部電影真正的主題,電影主角的性格形成這個故事,完全是好萊塢的編劇模式,故事真假不談,電影中缺乏完整人物性格,’電影就是殘缺,一個心裡有缺陷障礙的新聞工作者,都是用其負面的心理找社會的議題,這種偏執稱為正義,也有點牽強,越發顯得目前新聞從業者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媒體形成社會氛圍,媒體創造問題社會,本身就是問題。
沒人是完美無缺的,沒組織是全然透明的,保障隱私有其道理,因為人有善與惡的兩面,這就是人可貴的地方,常常需要挑戰自己的道德標準,然後提升自己。
這部電影出現後,CBS否認劇情的真實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製作人之一的布萊德費雪(Brad Fischer)講了一句話有道理,他說「the filmmakers were “attract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news, politics and business and the story’s status as one of the first to be undone by an Internet outcry” 電影人被這些交叉的故事吸引形成這部電影,他希望看電影時要想到這電影中所提出的問題「”talk about the issues and ask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I don’t think it’s our job as filmmakers to draw a conclusion, but rather to pose the questions.”」的確,電影人拍片前要思考,逆為何拍這部爭議性的電影,你目的為何?是追求正義公平嗎?還是點醒新聞從業人員的態度。
為了完美詮釋這位傳奇人物,凱特布蘭琪特地找語言專家閉關苦練德州口音,甚至還指定連方言、特殊用語都要學,並特別在開拍前花了數個月的時間跟本尊瑪莉梅普斯相處,除了熟悉事件發生的所有細節,更從頭到腳徹底觀察瑪莉梅普斯的每一個肢體動作習慣,這就是電影專業演員應該盡的職責與工作。
後記;美國爛蘋果網站給這電影62分,一般反應也非常差,認為是個SLOPE電影,「有斜度」的電影,哈哈!!和我認同的偏執症有關。除了演技之外。